明朝文人为什么没骨气
文人为何如此“软弱”?
明朝文人的“没骨气”,听起来像是个大帽子,但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有点道理。首先,明朝的文人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硬汉。他们大多是读书人,整天泡在书堆里,研究诗词歌赋,哪有时间去练肌肉?再说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可是个“大坑”,文人为了考个功名,得把脑袋埋在书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种生活状态,别说骨气了,连骨头都快软了。
而且,明朝的文人大多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从小就被教育要“温良恭俭让”。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文人,自然不会像武将那样硬气。他们更擅长的是写诗作画、谈古论今,而不是挥刀舞剑、冲锋陷阵。所以,当面对权力的压迫时,他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毕竟,文人嘛,讲究的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权力的阴影下
说到权力压迫,明朝的文人们可是深有体会。明朝的皇帝们可不是吃素的,尤其是那些喜欢搞“文字狱”的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父子俩就特别喜欢找文人的茬儿。朱元璋曾经因为一个文人写的诗里有“光天化日之下”这样的词句而大发雷霆;朱棣更是因为一个文人不小心说错了话而把他全家都杀了。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生存的文人哪敢有骨气?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惹祸上身。
而且明朝的官场也是个“大染缸”里面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文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性命往往不得不向权贵低头甚至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原则。比如那个著名的严嵩就是靠着拍马屁和陷害忠良才爬上了高位;而那些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清流们则往往被排挤打压甚至被迫害致死。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文人哪还有骨气可言?他们只能选择随波逐流或者明哲保身了。
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除了权力压迫之外文化和社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