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谁创立并推行的 科举到底是杨广还是杨坚
科举的诞生:一场脑力与权力的联姻
科举制度,这个让无数读书人又爱又恨的考试制度,其实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的创立者,正是那位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隋炀帝杨广。别看他后来名声不太好,但在科举这事上,他可是开了个好头。杨广同志大概是觉得,光靠血统来选官有点儿不靠谱,毕竟他自己的皇位也是从他老爹那儿继承来的,心里可能有点儿小九九。于是乎,他灵机一动,想出了这么个办法:让天下读书人都来考考试,看看谁脑瓜子最灵光,谁就能当官。这样一来,既能让朝廷多几个聪明人帮忙治理国家,又能让那些没背景的读书人有个出头的机会。
不过呢,杨广同志虽然想得挺美,但他的科举制度还比较粗糙。真正把这个制度发扬光大、推上巅峰的,是后来的唐朝皇帝们。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同志,他对科举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据说他经常站在宫门口看那些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的样子,嘴里还念叨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话听着有点儿自恋吧?但不得不说,李世民同志的眼光还是挺毒的。
科举的发展:从“小考”到“大考”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虽然已经挺正规了,但跟后来的明清时期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到了宋朝的时候,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朝皇帝们觉得光考诗赋不够全面啊!于是他们增加了策论、经义等科目。这样一来,考生们不仅要会写诗作赋、背诵经典;还得懂点儿治国理政的道理才行。这难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而且宋朝还搞了个“糊名制”和“誊录制”——简单来说就是阅卷老师看不到考生的名字和笔迹;只能看到一张张白纸黑字的答卷。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人情分、关系分什么的;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至少理论上如此)。不过这也苦了那些书法不好的考生;就算你文章写得再好;字写得像狗爬一样也是白搭啊!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考试内容越来越复杂;连考试形式也越来越变态!比如那个著名的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按照固定的格式和套路来写文章;不能自由发挥;简直比现代的高考作文还要死板!而且明清两代的科举还分成了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晋级;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
科举的影响:一场持续千年的“高考热”
要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那肯定是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读书人虽然也挺受尊重的;但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捧上天去——毕竟那时候能读书认字的人本来就不多嘛!但自从有了科举之后可就不一样了:只要你是个读书人(哪怕只是个童生)都能参加考试;而且还有机会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这诱惑力可太大了!于是乎全中国的父母们都开始拼命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堂!这跟我们现在的高考热是不是有点儿像?只不过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而那时候的目标是状元及第金榜题名罢了~
而且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阶层——士大夫阶层(也就是那些通过考试当上官的人)他们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官僚阶级;既掌握着文化话语权又掌握着政治权力——这种双重身份让他们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主导地位)这也导致了后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干得再好也比不上一个读书人来得体面尊贵!这种观念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呢~
当然了除了积极影响之外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啦~ 比如由于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导致很多读书人只会背书不会思考(就像现在某些只会刷题不会创新的学生一样)再比如由于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导致很多人变得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就像现在某些为了升学率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的学校一样)总之呢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啊~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