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科举的萌芽:从“选官”到“考试”
你知道吗?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是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早的时候,官员可不是通过考试来选拔的,而是靠出身、靠推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都喜欢用自家人或者亲信来当官,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到了汉朝,情况稍微好一点,开始有了“察举制”,就是地方官员推荐人才给中央。不过,这推荐的标准嘛,有时候也挺“灵活”的——你懂的,人情世故少不了。
直到隋朝,隋炀帝杨广才真正开始搞起了“科举”这个新鲜玩意儿。虽然他本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毕竟搞得民不聊生),但在科举这件事上,他可是开了个好头。科举制度的出现,意味着官员选拔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标准——考试成绩。从此以后,寒门子弟也有了出头的机会,不用再眼巴巴地等着被推荐了。
科举的全盛:唐朝的辉煌与宋朝的完善
唐朝可是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已经相当成熟了,科目也很多样化,除了我们熟悉的“进士科”之外,还有明经、明法、明算等等。唐朝的皇帝们对科举非常重视,甚至有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的情况。你想啊,皇帝亲自出题,那题目得多难啊!考生们可真是“头悬梁、锥刺股”地拼命学习。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更是进一步完善。宋朝的皇帝们特别注重公平性,为了防止作弊和舞弊现象的发生,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糊名制(就是把考生的名字封起来)、誊录制(把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写一遍)等等。这样一来,考官就只能根据考生的答题内容来评分了,避免了人情关系的干扰。宋朝还特别重视进士科的成绩排名——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可以说,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代的高考了!
科举的衰落:明清的僵化与终结
到了明清两代,科举制度虽然还在继续运行着(毕竟用了那么多年了嘛)但已经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了——它变得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死板了!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就是考八股文(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写作)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儒家经典来展开讨论的;而且答题格式也非常严格;甚至连字数都有规定!这样一来;考生们就只能死记硬背那些经典著作;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和创新了!结果呢?很多读书人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实际能力却很差;根本无法应对现实中的复杂问题!
更糟糕的是;明清时期的统治者还把科举考试当成了控制思想和文化的一种工具!他们通过控制考试内容和标准来限制读书人的思想自由;让他们只能按照官方认可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观点!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发展都受到了严重阻碍!最终呢?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变革;这种僵化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这一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选官制度的终结!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它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很多方面看到它的影子呢!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