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志于下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的“下文言文”梦
范仲淹,这位北宋的大文豪,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闻名,还曾有过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梦想——把文言文翻译成“下文言文”。你没听错,就是那种能让老百姓都能听懂的“下文言文”。范仲淹可不是那种只会写高大上文章的文人,他心里装着的是普罗大众。他想让那些不识字的农民、小贩也能读懂经典,理解圣贤的智慧。于是,他开始了一场“文言文降级”的冒险。
想象一下,范仲淹坐在书房里,手里拿着《论语》或者《孟子》,眉头紧锁,嘴里念叨着:“这‘子曰’‘孟子曰’的,老百姓哪听得懂啊!得改改!”于是,他开始把那些古奥的句子翻译成更接地气的语言。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笔下变成了:“学习了东西要经常复习,是不是很开心?”听起来是不是亲切多了?范仲淹的这种尝试在当时可谓是开天辟地,虽然没多少人支持他——毕竟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文言文越难懂越有文化——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文化不应该只属于少数人。
翻译路上的“翻车”现场
当然,范仲淹的翻译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他试图把《诗经》里的一首诗翻译成“下文言文”。原诗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范仲淹琢磨了半天,最后写成了:“河边有两只鸟在叫唤,有个漂亮姑娘在河边走,小伙子看上了她。”结果呢?他的朋友们看了之后都笑得前仰后合:“老范啊老范,你这是要把《诗经》变成乡村爱情故事吗?”
不过范仲淹并不气馁。他觉得自己的翻译虽然有点“土味”,但至少能让老百姓听懂啊!于是他又继续尝试翻译其他经典。有一次他把《左传》里的一段战争描写翻译成了:“两拨人打起来了!这边的人拿着刀枪冲过去砍人砍马砍树砍房子……那边的人也不甘示弱……最后这边的人赢了!”朋友们看了之后又是一阵哄笑:“老范啊老范!你这是在写武侠小说吗?怎么感觉像是在看街头打架呢?”
尽管如此幽默地调侃着他的努力;但大家还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与亲和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范仲淹——一个既懂得高雅艺术;又愿意放下身段与民同乐的文化使者;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传承下去……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