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典故,你真的知道是谁吗?

说到“退避三舍”,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个成语吗?谁不知道啊!”但要是问你这个典故的主角是谁,估计不少人就得挠头了。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顺便看看这位主角到底是谁。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谁 退避三舍的人物是谁人

其实,“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主角嘛,不是别人,正是晋文公重耳。对,就是那个后来成为晋国国君的重耳。别看他后来风光无限,年轻时可是个“流浪王子”,到处逃难的那种。不过,这位重耳可不是一般的“逃难王子”,他可是有策略、有胆识的。

重耳的“三舍”策略,可不是随便说说

话说当年重耳为了躲避追杀,带着一帮子人到处跑。有一次,他跑到了楚国。楚成王一看这小伙子挺有前途的,就对他不错,好吃好喝地招待着。重耳呢,也挺会来事儿,跟楚成王聊得挺投机。

有一天,楚成王就问重耳:“你以后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了,打算怎么报答我啊?”重耳一听这话,心里就开始盘算了:这楚成王可不是省油的灯啊!于是他就回答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不过要是咱们两国打起来了呢?那我就先退避三舍(古代一舍等于三十里)。”

这话听起来挺客气的吧?但实际上呢?重耳这是在给自己留后路呢!他知道楚国实力强大,要是真打起来自己肯定吃亏。所以他就先放个话:“我先退三舍啊!”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事儿!后来还真应验了——晋楚两国真的打起来了!结果呢?晋文公还真就按照当初说的那样——先退了三舍!这一退可不得了啊!不仅让楚军放松警惕了(以为晋军怕了呢)还给自己争取到了战略空间和时间——最后反败为胜了!

退避三舍的智慧:不是怂而是高明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怂吗?还美其名曰什么“智慧”?其实不然啊!重耳这招可真是高明得很呢!首先啊——他懂得审时度势;其次呢——他还懂得用言语来给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最后嘛——他还真就把这事儿给办成了!你说厉不厉害?所以说啊——“退避三舍”可不是简单的怂包行为哦!它背后可是藏着大大的智慧呢!就像我们平时生活中一样——有时候遇到事情不能硬碰硬;得学会灵活应对才行;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嘛!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