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典故 盗亦有道 三不盗五不取
盗亦有道的由来
说到“盗亦有道”,这可不是什么现代人的发明,而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庄子·胠箧》,讲的是一个叫跖的大盗。跖可不是一般的小偷小摸,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盗贼头子,手下有一大帮兄弟。有一天,他的兄弟们问他:“大哥,咱们干这行当的,有没有什么规矩啊?”跖想了想,说:“当然有啊!咱们虽然是盗贼,但也要讲道义。比如,咱们偷东西的时候要分清楚谁家该偷谁家不该偷,不能乱来。”这就是“盗亦有道”的由来。
盗贼的“职业道德”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盗贼怎么还会有职业道德?其实,古代的盗贼还真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比如,他们不会偷穷人的东西,因为穷人本来就没啥可偷的;他们也不会偷孤儿寡母的财物,因为那太不厚道了。更有趣的是,有些盗贼还会在偷东西之前先打听清楚主人家的情况,看看这家主人是不是个好人。如果是个坏蛋,那他们就会毫不客气地光顾;如果是个好人,那他们就会手下留情。这种“职业道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的“黑吃黑”?
现代版的“盗亦有道”
虽然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像古代那样允许盗贼横行了,但“盗亦有道”的精神却依然存在。比如在电影里经常能看到一些“侠盗”形象:他们专门偷那些为富不仁的有钱人家的财物;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偷小摸行为中也能看到这种精神——他们不会对老人和小孩下手;甚至有些小偷还会在被抓到后主动承认错误并归还赃物。这些行为虽然不值得提倡(毕竟偷东西是违法的),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也算是体现了“盗亦有道”的精神吧!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