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前如何选拔人才
世袭制:老爸的肩膀高,儿子的起点就高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选拔人才的方式可谓是“拼爹”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社会阶层基本是固定的,贵族的儿子还是贵族,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你爸是将军,那你从小就能骑马射箭;你爸是商人,那你从小就能算账数钱。简单来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稳定。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大家都能安心过日子。但坏处也很明显:人才流动几乎为零。你想从农民变成将军?除非你爸突然发了一笔横财,或者你家祖坟冒青烟。所以,那时候的“人才选拔”基本上就是看你爸是谁,而不是看你有多聪明、多努力。
推荐制:靠关系走天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袭制开始有点不灵光了。毕竟,贵族家的儿子也不一定都是天才,农民家的孩子也不一定都是笨蛋。于是,推荐制应运而生。简单来说,就是靠关系推荐人才。比如某个大官觉得你不错,他就可以向皇帝推荐你当官;或者某个地方的乡绅觉得你有才华,他也可以举荐你去朝廷做官。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打破了世袭制的僵化局面,给了一些有才华但出身不好的人机会。但缺点也很明显:关系太重要了!如果你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亲戚或朋友帮你推荐,那你再有才华也只能在家里种地。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都忙着拉关系、攀亲戚,生怕自己被埋没了才华。
察举制:皇帝亲自来挑人
到了汉朝时期,推荐制也开始暴露出问题了——有些人靠关系混进了官场后就开始胡作非为、贪污腐败。于是皇帝们想出了一个新招:察举制。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亲自派人去各地考察人才,看看谁有真才实学、谁品德高尚、谁适合当官。这样一来就能避免那些只会拉关系的“关系户”混进官场了。
察举制的优点是相对公平一些——至少不是完全靠关系了嘛!而且皇帝亲自派人去考察也能确保选出来的人才质量比较高(当然前提是皇帝派的人自己得靠谱)。但缺点也很明显:考察的标准有时候太主观了!比如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可能会故意夸大某些人的优点或者隐瞒某些人的缺点……总之就是各种猫腻层出不穷啦!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