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出自历史故事
完璧归赵的来龙去脉
你知道“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其实,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角是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和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赵惠文王有一块超级珍贵的玉璧,叫和氏璧,简直是国宝级别的宝贝。秦昭襄王听说后,眼馋得不行,就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玉璧。赵惠文王一听,心里打鼓:这秦王不会是想骗我吧?但又不甘心拒绝这么大的诱惑,于是就派了个叫蔺相如的聪明人去谈判。
蔺相如到了秦国,一看秦昭襄王的架势,就知道这家伙没安好心。果然,秦昭襄王拿到玉璧后,根本不提城池的事儿,还到处炫耀。蔺相如一看不对劲,赶紧想了个妙招:他假装要摔碎玉璧,吓得秦昭襄王赶紧答应把城池给赵国。可蔺相如知道秦昭襄王不会真的给城池,于是趁夜偷偷把玉璧带回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啦!
蔺相如的机智与胆识
说到蔺相如这个人啊,真是聪明绝顶!他不仅在谈判桌上机智过人,还敢在秦国的地盘上耍花招。你想啊,那可是虎狼之地的秦国啊!蔺相如居然敢在秦昭襄王的面前玩“假摔”这一招,简直是胆大包天!不过话说回来,这也说明了他对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他知道秦昭襄王是个爱面子的人,一旦玉璧有损,他的面子可就丢大了。所以蔺相如这一招“以退为进”真是妙极了!
而且啊,蔺相如不仅胆子大、脑子快,还特别有担当。他把玉璧带回赵国后,主动向赵惠文王请罪说:“我擅自做主把玉璧带回来了。”你看人家这态度多端正!虽然他立了大功,但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这种品质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呢?后来蔺相如就成了赵国的重臣啦!这可不是靠运气哦——完全是靠实力和智慧赢得的!
完璧归赵的历史意义
别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表面上是个关于一块玉璧的小事儿(当然啦那块玉璧可不是一般的宝贝)——其实它背后反映了很多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政治斗争呢!首先啊它展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表面上说得好听要交换城池和宝贝但实际上谁都不信谁;其次呢它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士人的风骨——像蔺相如这样既有才华又有气节的士人真是太难得啦!最后呢它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外交场合中有时候光靠硬碰硬是不行的还得学会灵活变通才行哦!
而且啊“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后来还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场合中用来形容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给原主——比如说你借了朋友一本书看完之后记得要“完壁归书”哦(开个玩笑啦);再比如说公司里有人借用了重要文件处理完后也要记得及时归还并且保证文件完整无损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完壁归档”嘛(又是一个玩笑哈哈哈)总之呢这个成语不仅有趣还很有实用价值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下哦!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