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
从“举孝廉”到“科举制”
汉朝那会儿,选官制度还挺有情怀的,叫“举孝廉”。简单来说,就是看你在家孝顺不孝顺,在外面廉洁不廉洁。那时候的官员选拔,有点像现在评“五好家庭”,只不过评上了就能当官。这种制度听起来挺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也不少。比如,有些人为了当官,家里老爹死了都不哭,生怕哭坏了形象。再说了,孝顺和廉洁这事儿,有时候也挺主观的。所以到了唐朝,大家觉得这制度有点过时了,就开始搞“科举制”了。
科举制的兴衰
唐朝的科举制可以说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重要,考上了就能当官。不过那时候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之类的。所以唐朝出了不少大诗人、大文豪。科举制的好处是相对公平,只要你读书好、考试牛,就有机会当官。但坏处也很明显,就是太卷了!大家都去读书考试了,其他行业就没人干了。而且考的内容也太单一了点儿吧?光会写诗可不一定能治国啊!所以到了宋朝和明朝的时候,科举制就开始慢慢变味儿了。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
到了明清时期呢?那会儿科举考试的内容变成了八股文。八股文是什么鬼?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写作方式。你得按照规定的格式来写文章才行!这玩意儿听起来就挺无聊的对吧?但那时候的人可不这么想啊!大家都觉得这是正经事儿呢!所以那时候的读书人天天就在那儿研究怎么写八股文才能得高分、才能当官!结果呢?大家都变成了只会写八股文的机器了!真正有才华的人反而被埋没了!而且这种制度还特别容易滋生腐败和作弊现象呢!所以说啊……唉……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啊!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