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的地位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买买买”时代
洋务运动,听起来像是一场“买买买”的狂欢。清朝末年,面对西方列强的炮舰和工业革命的冲击,清朝政府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天朝上国”了。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疯狂的“购物”之旅——买机器、买技术、买人才。什么蒸汽机、纺织机、军舰,只要能买到的,统统搬回家。可惜的是,这场“购物”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像是一个不会网购的人,买了堆用不上的东西,最后只能放在角落里积灰。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可以说是这场“购物”狂欢的主导者。他不仅买了大量的西方机器和技术,还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企业。李鸿章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打不过人家,那就学人家,买人家的东西总可以吧?结果呢?这些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红红火火,但实际上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技术是买来了,但管理跟不上;设备是引进了,但人才却匮乏。最后的结果就是:花了大把银子,却没搞出什么名堂来。
洋务运动的“面子工程”
洋务运动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注重“面子工程”。清朝政府觉得,既然自己已经是“天朝上国”了,那就算要学习西方的东西,也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体面。于是乎,他们搞了很多看起来很厉害的项目——比如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等海军建设。这些项目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装备精良,看起来确实很有气势。可惜的是,这些所谓的“面子工程”只是表面光鲜亮丽而已。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海军打得落花流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北洋水师的军舰数量和吨位都不输给日本海军,但实际战斗力却差得远。原因很简单:清朝政府只顾着买军舰、建码头这些表面功夫了;至于训练、指挥这些实际问题却没人管。结果呢?北洋水师在战场上表现得一塌糊涂;最后连李鸿章都不得不承认:我们输在了制度和管理上;而不是武器装备上!
洋务运动的“改革未遂”
说到底;洋务运动其实是一场未遂的改革运动;它试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结果可想而知——注定失败!清朝政府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却不愿意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他们只想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愿意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期内或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行不通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和设备;更取决于制度和文化!没有好的制度和文化作为支撑;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最终必然会倒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人们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就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而不是修修补补式的改良!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之路!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的东西!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