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的“战略家”

赵括,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可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而是因为一次惨败而被后人记住的“战略家”。赵括的父亲赵奢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按理说虎父无犬子,但赵括偏偏是个例外。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对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书读得再多,实战经验却是一片空白。赵括就像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派”,说起战术来头头是道,但真到了战场上,就成了“眼高手低”的代表。

如何评价赵括 白起怎么评价赵括

长平之战:一场教科书式的失败

说到赵括,就不得不提长平之战。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只不过是以失败者的身份。当时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双方都派出了精锐部队。赵王本想让老将廉颇继续指挥,但廉颇主张坚守不出,等待时机。可赵王觉得廉颇太保守了,于是决定换上年轻气盛的赵括。赵括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改变策略,主动出击。结果呢?秦军早有准备,设下埋伏圈套。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士兵们饿得连武器都拿不动了。最后赵括亲自上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这一战下来,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长平之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后人眼中的“反面教材”

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括成了后人口中的“反面教材”。人们常说“纸上谈兵”就是从他这里来的。他就像那种平时考试成绩很好、一到实战就掉链子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得不得了,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后世的军事家们常常用他的例子来告诫后人: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实战经验同样重要!而且指挥官不能只听上面的命令行事——毕竟战场瞬息万变、情况复杂多变;如果一味按照既定计划行事、不懂得随机应变的话;那么再好的计划也会变成泡影!所以啊;指挥官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动脑子才行!否则就像赵括一样;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