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括鲁迅一生 鲁迅的一生简短概括
从医到文,鲁迅的“跨界”人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实一开始并不是搞文学的。他年轻时在日本学医,梦想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可谁知道,他在日本看了一场电影后,突然觉得“治病不如治心”,于是果断放弃了医学,转行搞起了文学。这一转行不要紧,直接把他变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你说这跨界跨得够狠吧?
鲁迅的这种“跨界”精神也体现在他的写作风格上。他不仅写小说、散文、杂文,还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甚至搞过木刻版画。他的笔锋犀利如刀,专挑社会的痛处戳。有人说他是“文坛上的外科医生”,专门给社会做手术。不过这位“外科医生”可不温柔,他的手术刀就是他的笔,一刀下去,直戳要害。
鲁迅的“毒舌”与“温情”
鲁迅的文章常常被人称为“毒舌”之作。他骂起人来毫不留情面,尤其是对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和腐败的社会现象。比如他那篇《阿Q正传》里的阿Q,简直就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人物。鲁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把阿Q写得活灵活现,让人笑中带泪。不过别看鲁迅骂人狠,他对普通百姓却充满了温情和关怀。他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这些小人物都让人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鲁迅的这种“毒舌”与“温情”并存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在北京的时候住在一个叫“老虎尾巴”的小屋里,生活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可他却常常接济那些穷困潦倒的朋友和学生。有一次他还把自己仅有的几块钱借给了一个学生看病。你说这人是不是有点矛盾?一边骂人骂得痛快淋漓,一边又对弱者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鲁迅的“孤独”与“坚守”
鲁迅的一生可以说是孤独的一生。他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他在北京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来往,连吃饭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随便对付一口了事。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孤独不是因为没有人理解他、欣赏他;相反正是因为他对社会、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才让他显得与众不同、格格不入。
鲁迅在晚年的时候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即使在他病重住院期间依然坚持写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他用生命写就的最后一篇文章了你说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倔强?明明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还要坚持写作还要坚持批判社会这不就是一种坚守吗?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