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的“乐不思蜀”是怎么来的?

说到刘禅,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过吧?但你知道吗,刘禅其实还有一个更出名的标签——“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来源,还得从三国时期说起。当时,蜀汉被魏国灭了,刘禅作为蜀汉的后主,自然就成了俘虏。按理说,当了俘虏应该愁眉苦脸、痛哭流涕吧?但刘禅偏不!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一点悲伤,反而在魏国过得挺滋润,整天吃喝玩乐,完全忘了自己曾经是个皇帝。

后主刘禅乐不思蜀 后主刘禅读shan还是chan

魏国的皇帝司马昭看到刘禅这副模样,心里也犯嘀咕:这小子到底是真傻还是装傻?于是有一天,司马昭就故意问刘禅:“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啊?想不想蜀地啊?”刘禅一听,立马笑嘻嘻地回答:“这儿挺好的,我一点都不想蜀地!”这话一出,旁边的随从都忍不住摇头叹气。司马昭听了也忍不住笑了:“看来你真是‘乐不思蜀’啊!”从此,“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这么传开了。

刘禅是真的傻还是装的?

很多人听到刘禅的“乐不思蜀”故事后,都觉得他是个傻子。毕竟,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居然还能笑得出来,这不是傻是什么?但其实啊,刘禅到底是不是真傻,还真不好说。有人觉得他是真的天真无邪、心无城府;也有人觉得他其实是个聪明人,只是懂得审时度势罢了。你想啊,当时蜀汉已经亡了,他一个俘虏还能怎么办?要是整天愁眉苦脸、念念不忘故国,那不是找死吗?所以啊,与其被人怀疑有二心、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还不如表现得没心没肺一点。这样至少能保住小命嘛!

再说了,刘禅从小就被人说是“扶不起的阿斗”。他爹刘备临终前还特意叮嘱诸葛亮:“如果阿斗实在不行的话……你就自己当老大吧!”这话听起来像是刘备对儿子没信心啊!但实际上呢?刘备可是个老江湖了!他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有自己的考量。也许他早就看出来了:自己的儿子虽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明君之选,但至少是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这种人虽然不能开疆拓土、建立伟业;但至少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安安稳稳过完一生——这不也是一种智慧吗?

历史上的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实啊,历史上的刘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他在位期间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政绩;但他也不是那种昏庸无能、只会吃喝玩乐的废物皇帝。至少在他统治的前期(也就是诸葛亮辅政期间);蜀汉的政治还是比较稳定的;经济也有所发展;百姓的生活也还算过得去。这说明什么?说明刘禅虽然能力有限;但至少懂得用人之道——知道把权力交给诸葛亮这样的能臣去打理国家大事;自己则安安心心当个甩手掌柜就行了!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有点“懒政”;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嘛!毕竟治理国家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自己瞎折腾反而可能把事情搞砸了!

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比如在魏国当俘虏期间);我们也可以看出:刘禅并不是那种完全没有头脑的人——他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该装傻充愣、什么时候该表现出顺从的态度来保全自己;这种能力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有的哦!所以啊;与其说刘禅是个傻子或者废物皇帝;不如说他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懂得保护自己的普通人罢了——只不过因为生在了帝王家才被推上了历史舞台而已!当然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像刘禅这样“平凡”的帝王存在;才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背后也有着许多平凡而真实的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