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仁义面具

刘备,这位三国时期的“仁义之君”,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都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君子形象。他总是以一副悲天悯人的面孔出现,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讲仁义道德。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位“哭帝”是不是有点过于完美了?他的仁义是不是只是为了笼络人心而戴上的面具呢?

刘备是君子还是伪君子

比如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明明有机会拿下荆州,但他却选择了“借”荆州。这一借就是一辈子,直到他死都没还。这操作是不是有点像你小时候借同学的橡皮擦,说好第二天还,结果一借就是三年?刘备的仁义在这里就显得有点虚伪了。他不是不想拿下荆州,而是觉得时机未到,先给自己立个“仁义”的人设,等时机成熟了再动手。这不就是典型的“伪君子”操作吗?

刘备的权谋手段

再来看看刘备的权谋手段。他在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和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表面上看是情深义重,但实际上呢?他是在利用这两位武力值爆表的兄弟来为自己打天下。关羽和张飞对他忠心耿耿,但他对他们的感情真的有那么深吗?恐怕未必。关羽死后,刘备的表现更是让人怀疑他的真实情感。他表面上痛不欲生,但实际上却在忙着称帝,完全不顾关羽的死活。这种冷血的操作,真的是一个君子该有的行为吗?

还有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但实际上呢?这分明是在给诸葛亮下套啊!如果诸葛亮真的自取了皇位,那他就是篡位者;如果不自取,那就得乖乖辅佐刘禅这个不争气的皇帝。这种话术真的是高明得很啊!刘备在这里的表现更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君子。

刘备的双重标准

最后再来说说刘备的双重标准。他在对待自己的兄弟和对待别人的时候完全是两副面孔。他对关羽、张飞是情深义重,但对其他人呢?比如说对刘璋、对曹操、对孙权等人时表现得就不那么君子了。尤其是对刘璋的态度更是让人不齿。刘璋好心好意请他去益州帮忙抵御张鲁的入侵,结果他却趁机夺了刘璋的地盘。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真的是一个君子该有的吗?

还有刘备在对待孙权的时候也是两面三刀。他和孙权联盟抗曹的时候表现得亲密无间,但一转身就抢了孙权的荆州。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真的是一个君子该有的吗?更别提他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了,明明是自己挑起的战争却输得一塌糊涂还怪别人不讲信用。这种双重标准真的是让人无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