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读后感
牛浦郎的“成功学”
《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的主角牛浦郎,是个典型的“梦想家”。他不是那种躺在床上做白日梦的懒汉,而是个行动派——虽然他的行动方式有点“独特”。牛浦郎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文人,但他既没有才华,也没有背景,甚至连基本的读书条件都没有。于是,他选择了“捷径”——偷书。他偷的不是普通的书,而是名士牛布衣的诗集。这还不算完,他还冒充牛布衣的弟子,到处招摇撞骗。这种“成功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牛浦郎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我不能成为文人,那就假装我是文人的弟子好了。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也不少见:有人买假学历,有人冒充名人亲戚,还有人直接PS自己的简历。牛浦郎的行为虽然可笑,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盲目崇拜。大家都想成为文人,但真正有才华的人却不多。于是,像牛浦郎这样的人就趁虚而入,用欺骗的方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老和尚的“慧眼”
在第二十一回中,老和尚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他住在庙里,平时也没什么大事可做,唯一的爱好就是观察来来往往的香客。他对牛浦郎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这小子贼眉鼠眼的,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老和尚的眼光确实毒辣,但他并没有揭穿牛浦郎的谎言,而是选择静观其变。这种态度让人想起那些在社交媒体上默默观察别人装逼的人——他们不揭穿你,但心里早就笑翻了。
老和尚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大家对骗子已经见怪不怪了。与其揭穿他们,不如看他们自己出丑更有趣。这种心态在今天也很常见:有人在朋友圈晒假包、假车、假学历,大家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很少有人会直接戳破这层窗户纸。大家都喜欢看热闹,尤其是看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最后怎么收场。
社会的“病态”
《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不仅仅是在讲一个骗子的故事,它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人们对文人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在这种环境下,像牛浦郎这样的人才能有机可乘。他们不需要真正的才华和努力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追捧——只要他们会装模作样就行了。这种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有些人靠着炒作和包装就能一夜成名;有些人靠着关系和背景就能平步青云;还有些人靠着谎言和欺骗就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和不理性:大家都在追求捷径和速成法;大家都在寻找成功的秘诀和捷径;大家都在忽视真正的努力和实力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像牛浦郎这样的人能够得逞的原因之一吧!当然啦!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这些人——毕竟在一个充满诱惑和不公平的社会里谁不想走捷径呢?但是啊!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啊!不要被表象迷惑了双眼啊!要记住啊!真正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靠欺骗和伪装得来的啊!所以啊!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实力证明自己吧!不要再做第二个牛浦郎啦!哈哈哈!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