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古代的“高考”

科举制,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古代的“高考”?没错,它就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想象一下,那时候的考生们,一个个坐在考场里,手里拿着毛笔,脑子里想着“四书五经”,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高考生?不过,古代的科举考试可比我们现在的高考难多了。不仅要考文学、历史、哲学,还要考政治、经济、军事,简直是全能型人才的选拔!

科举制简介 科举制度过程

科举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那时候的皇帝觉得用世袭的方式选拔官员不太公平,于是就想出了这个办法。到了唐朝,科举制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唐太宗李世民还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意思是说,通过科举考试,他把天下的优秀人才都招揽到了自己的麾下。看来,古代的皇帝们也挺会玩“人才引进”这一套的。

科举制的“奇葩”规定

科举制虽然听起来很公平,但里面的规定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首先,考生们要经过层层筛选,从乡试、会试到殿试,每一步都不容易。乡试就是在乡里考,考过了才能去省里参加会试;会试过了才能去京城参加殿试。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三级跳”啊!

而且,考试的内容也非常严格。考生们要背诵大量的经典著作,比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这些书加起来可不少啊!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用好几本大部头的书才能装得下。更搞笑的是,考试的时候还不能带小抄!一旦被发现作弊,轻则取消资格,重则打板子甚至砍头!这可比我们现在的高考严多了。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的是,考生们在考试的时候要住在考场里好几天。考场里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没有床铺,只有一张小桌子和小板凳。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群考生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手里拿着毛笔写字写到手抽筋……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极限挑战”啊!

科举制的“传奇”人物

说到科举制的历史人物故事可就多了去了!最有名的当然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了——虽然他们俩都没考上进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千古流传的大诗人!李白因为不喜欢应试教育所以没去参加科举考试;杜甫则是屡战屡败最后只好放弃……看来这两位大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太顺利啊!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他们真的考上进士做了官可能也就写不出那么多好诗来了吧?毕竟诗和远方才是他们的真爱嘛!

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还有一位特别有意思的人物——那就是明朝的唐伯虎了!唐伯虎可是个天才少年16岁就中了秀才29岁中了举人但就是没考上进士……后来他干脆放弃了仕途专心画画去了结果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看来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啊!至少对于唐伯虎来说是这样滴~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清朝的蒲松龄了——他可是写《聊斋志异》的作者哦!蒲松龄一生都在参加科举考试但每次都名落孙山最后只好靠写鬼故事来发泄心中的郁闷……看来这位老兄也是被科举制度逼得走投无路了才想出这么个办法来解压吧?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他没有经历这些挫折可能也就写不出那么多精彩的鬼故事来了呢~总之这些传奇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只要你有才华总有一天会发光发亮的~就像那些在科举制度下没能考上进士但却在其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一样~所以别灰心丧气继续努力吧少年们~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