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古代国君的“朋友圈”认证

春秋战国时期,国君们可不是随便叫个名字就完事了。他们死后,子孙们得给他们起个“谥号”,这玩意儿就像现代人的“朋友圈认证”,得有点内涵才行。比如齐桓公,他的谥号“桓”字,意思是“威武”,一看就知道这家伙生前肯定是个猛男。再比如晋文公,他的谥号“文”字,意思是“有文化”,估计他生前是个文艺青年,没事就爱吟诗作对。所以啊,这些谥号可不是随便起的,得根据国君生前的表现来定。

春秋战国国君谥号总结

谥号的“潜规则”:好听的不一定好用

别看这些谥号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里面有不少“潜规则”。比如有些国君生前干了不少坏事,死后子孙们也不好意思给他起个太好的谥号。这时候就得用点“委婉语”了。比如楚灵王,他生前可是个暴君,但他的谥号却是“灵”字,意思是“聪明但不正经”。这可真是讽刺到家了!再比如秦穆公,他虽然是个明君,但他的谥号却是“穆”字,意思是“严肃但不活泼”。看来古人也知道什么叫“人无完人”啊!

谥号的“流行趋势”:从简到繁的转变

别看这些谥号现在听起来挺有文化的,其实在春秋战国早期的时候可没这么讲究。那时候的国君们死后基本上就是随便起个名字就完事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嘛……哎呀!大家开始觉得这样太没面子了!于是乎……就开始在名字前面加各种修饰词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啦!比如什么“文、武、昭、穆、宣、景、成、康、平、桓、庄、闵、僖、献、惠、悼、愍……等等等等……反正就是怎么好听怎么来呗!不过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后来的国君们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字眼来给自己用啦!毕竟好词都被前面的祖宗们用光了嘛!所以后来的国君们只能硬着头皮凑合着用了呗!哎呀……真是难为他们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