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子”是个啥?

说到清朝的“太子”,你可能会想到那些古装剧里穿着龙袍的小屁孩,但实际上,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和之前的朝代不太一样。清朝的皇帝们并没有像明朝那样早早地立个“太子”,然后大家就盯着这个娃儿长大,等着他接班。相反,清朝采用的是一种叫做“秘密立储”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在心里偷偷选好接班人,然后把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藏在一个小盒子里。等到皇帝驾崩了,大家再打开盒子看看谁是下一任老大。

清朝有没有太子 清朝为什么不立太子

为啥清朝不立“太子”?

你可能要问了,为啥清朝不立“太子”呢?这其实和他们的历史有点关系。清朝的前身是满洲的部落联盟,那时候他们还没那么多规矩,皇位继承也没那么复杂。后来入主中原后,他们发现明朝那种早早立太子的做法容易引发宫廷斗争,比如兄弟相残、外戚干政之类的破事儿。所以呢,他们就搞了个“秘密立储”制度,这样既能避免过早暴露继承人引发争斗,又能让皇帝在位期间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简单说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准太子”

虽然清朝没有正式的“太子”头衔,但有些皇子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大家认为是“准太子”。比如康熙的儿子胤礽就被封为皇太子过一段时间。不过这位仁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废了又复立、复立了又废掉(听起来像是过山车一样刺激)。再比如乾隆的儿子永琏和永琮都曾经被乾隆偷偷写在纸条上准备传位给他们(可惜两位小王子都没活到成年)。所以啊,虽然清朝没有正式的“太子”头衔,但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准太子”们也是一波三折、精彩纷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