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脑后反骨”是个大问题

要说守街亭为什么不用魏延,首先得提提他那著名的“脑后反骨”。这可不是我瞎编的,是诸葛亮亲自说的。你说诸葛亮多聪明一人啊,他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是有道理的。魏延这人吧,虽然打仗是把好手,但性格有点儿那个啥——不太听话。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你让他守街亭,他可能转头就去攻长安了。这种不听指挥的将领,放在关键位置上,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所以啊,诸葛亮宁可用马谡这个“纸上谈兵”的家伙,也不敢轻易让魏延去守街亭。毕竟,街亭要是丢了,那可是大事儿啊!

守街亭为什么不用魏延

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太深了

再说了,魏延和杨仪那点儿事儿大家都知道吧?这两位简直就是水火不容。杨仪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而魏延呢?虽然也是个猛将,但和杨仪的关系实在是糟糕透顶。你想想啊,要是让魏延去守街亭,杨仪在后方指手画脚的,那还不乱套了?魏延本来就有点儿脾气暴躁,再加上杨仪在旁边煽风点火,说不定他一怒之下就撂挑子不干了。到时候别说守街亭了,可能连长安都得跟着遭殃。所以啊,为了避免这种内部矛盾导致的混乱局面,诸葛亮还是选择了相对稳妥的马谡来守街亭。

魏延的战略意图和诸葛亮的计划不一致

最后一点嘛,就是魏延的战略意图和诸葛亮的计划不太一致。魏延这人有个大胆的想法——直接攻打长安!这想法听起来挺刺激的吧?但问题是诸葛亮当时的主要目标是稳住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你让一个一心想着攻打长安的将领去守街亭,那不是南辕北辙吗?万一魏延觉得守街亭没意思了,直接带着兵马去攻长安了怎么办?到时候街亭没人守了不说,还可能因为兵力分散导致两头都落空。所以啊,为了确保战略计划的顺利执行,诸葛亮还是选择了更听话、更稳妥的马谡来守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