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33两白银政策 33两白银政策今日再现
大清33两白银政策:银子不够花,百姓怎么办?
大清时期,皇帝老爷子们为了治理国家,想出了不少奇招。其中最让人哭笑不得的就是这个“33两白银政策”。这可不是说每个老百姓每年都能拿到33两银子,而是说,如果你是个普通百姓,每年得交33两白银的税。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强制储蓄”?只不过这储蓄不是存在银行里,而是直接进了国库。
这政策一出,老百姓们可就炸锅了。33两白银啊!那时候可不是小数目。普通人家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打工,能攒下个十几两银子已经算是小康了。这下好了,一半的收入都得交给国家。有人调侃说:“这政策简直是让咱们老百姓喝西北风啊!”不过话说回来,西北风也不好喝,喝多了还容易感冒呢!
银子不够交税?没关系,咱们有“妙招”!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税”,老百姓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地省钱、赚钱、甚至逃税。比如有的农民开始减少种地的面积,只种够自己吃的粮食;有的商人则开始偷偷摸摸地做些小买卖,赚点外快;还有的人干脆搬家到偏远地区,那里税收相对较低。总之,大家各显神通,只为少交点银子。
更有趣的是,有些地方官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也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他们把税收任务层层摊派下去,最后落到老百姓头上的税款远不止33两白银。这样一来,老百姓们就更苦了。有人开玩笑说:“这哪里是收税啊?简直是‘割韭菜’嘛!割了一茬又一茬!”不过话说回来,韭菜割多了还能长回来呢!但老百姓的钱袋子可就没那么容易恢复了。
政策虽奇葩,但也有些“意外收获”
虽然这个“33两白银政策”让老百姓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但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在某些地方;由于税收压力太大;一些富商大贾也开始主动捐款捐物支持地方建设;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倒是得到了不小的改善;道路修得更宽了、桥梁也更结实了……有人调侃说:“这政策虽然让我们掏空了腰包;但也算是‘劫富济贫’了吧?”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劫富济贫”的方式也太奇葩了吧!简直像是被逼无奈的“慈善捐款”嘛!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在某些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虽然这种作用可能并不是皇帝老爷子们最初想要的……总之就是一句话——生活处处有惊喜(或者惊吓)嘛!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