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目录分类的“老祖宗”们

说到我国古代的目录分类,那可真是源远流长,比咱们现在用的那些分类系统还要古老得多。最早的目录分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七略》,这可是咱们目录学的“老祖宗”。《七略》把书籍分成七个类别,分别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别看这些名字听起来有点古怪,但它们可是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最基本划分。比如“六艺略”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而“诸子略”则是指各种学派的著作。可以说,这些分类方法在当时可是相当先进的,比我们现在用的那些分类系统还要早了几千年呢!

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主要有

古代目录分类的“进化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目录分类也在不断“进化”。到了汉代,刘向和刘歆父子俩搞出了一部《七录》,这可是《七略》的升级版。《七录》把书籍分成了七个大类,分别是:经典录、史录、子录、集录、术录、方技录和佛录。别看这些名字和《七略》差不多,但内容可丰富多了。比如“经典录”不仅包括了儒家经典,还加入了其他学派的著作;而“佛录”则是专门为佛教书籍设立的类别。可以说,《七录》是古代目录分类的一次大飞跃,为后来的目录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唐代,又有一位牛人——魏征,他编写了《隋书·经籍志》。这部书把书籍分成了四个大类:经、史、子、集。别看这四个字简单,但它们可是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比如“经”就是指儒家经典;“史”就是指历史书籍;“子”就是指各种学派的著作;“集”就是指文学作品。可以说,《隋书·经籍志》是古代目录分类的一次大总结,为后来的目录学提供了标准化的参考。

古代目录分类的“奇葩们”

当然啦,古代的目录分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奇葩”的分类方法。比如宋代的《崇文总目》就把书籍分成了十个大类:经、史、子、集、道释、天文历算、医药方技、农桑水利、兵刑律令和杂艺百工。别看这些名字听起来有点乱七八糟的,但它们可是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最新划分。比如“道释”就是指道教和佛教的书籍;而“杂艺百工”则是指各种手工艺和技术书籍。可以说,《崇文总目》是古代目录分类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后来的目录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还有明代的《四库全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目录书。这部书把书籍分成了四个大类: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别看这四个字和《隋书·经籍志》差不多,但内容可丰富多了。比如“经部”不仅包括了儒家经典,还加入了其他学派的著作;而“集部”则是专门为文学作品设立的类别。可以说,《四库全书》是古代目录分类的一次大总结,为后来的目录学提供了标准化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