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樊迟请学稼 樊迟请学稼原文及翻译
樊迟请学稼,孔子为何不高兴?
话说有一天,樊迟这个小子跑来问孔子:“老师,我想学种地,您教教我呗?”孔子一听,脸立马就拉下来了。你可能会想,孔子不是挺喜欢教学生的吗?怎么这次就不高兴了呢?其实啊,孔子不是不高兴教学生,而是觉得樊迟这小子有点“不务正业”。
在孔子的眼里,种地这种事情是农民伯伯的活儿,咱们这些读书人应该干点“高大上”的事儿——比如治国平天下啊、讲道德礼仪啊什么的。樊迟这小子居然想学种地,这不是自降身价嘛!所以孔子心里有点不爽,觉得樊迟这孩子没志气。
不过话说回来,樊迟这小子也挺有意思的。他可能是觉得种地比较实在,能吃饱饭嘛!但孔子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读书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不能光想着填饱肚子。所以啊,孔子的不高兴其实是对樊迟的一种“恨铁不成钢”。
孔子的“君子不器”理论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君子不器”。啥意思呢?就是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具备单一的功能。比如一个碗只能装饭、一个杯子只能装水,这就是“器”;而君子呢,应该是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
孔子觉得樊迟想学种地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种“器”——只会种地的工具人。但孔子希望他的学生都能成为“君子”——既能治国平天下、又能讲道德礼仪、还能写诗作赋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当樊迟提出要学种地时,孔子心里那个急啊!他觉得樊迟这是在走下坡路呢!
不过话说回来,孔子的这个思想也有点“理想化”了。毕竟人各有志嘛!有人喜欢种地、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做生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孔子那个年代可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读书人就应该干大事儿、成大器!所以樊迟这个小子就被孔子给嫌弃了。
樊迟的务实精神
其实啊,咱们也不能全怪樊迟这小子没志气。你想啊,种地多实在啊!能吃饱饭、能养活家人、还能为国家贡献粮食……这不也是挺好的事儿吗?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樊迟这小子还挺有务实精神的——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当下最需要的、什么事情是最实在的。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也是挺可贵的呢!
不过话说回来,孔子的思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毕竟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嘛!既需要会种地的农民伯伯、也需要会治国的政治家、还需要会讲道德礼仪的学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呢?其实樊迟和孔子都没错——只是他们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罢了!
最后啊我想说的是:无论是选择做“君子”还是做“器具”都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坚持走下去!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只要我们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啊别太纠结于别人怎么看你啦!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哦!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