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北京:从“北平”到“京师”

明清时期的北京,名字可是换了好几次,跟现在的“改名狂魔”有得一拼。明朝初年,北京还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像“北方的平静”,但实际上,当时的北京可一点都不平静。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发动了“靖难之役”,从侄子手里抢了皇位,然后就把首都从南京搬到了北平。这一搬可不得了,北平立马升级成了“京师”,也就是国家的中心。

明清时期北京叫什么 清朝时叫北京还是北平

不过,朱棣觉得“北平”这名字不够霸气,毕竟他是要在这里当皇帝的嘛!于是他大手一挥,把“北平”改成了“北京”。从此以后,北京就成了明朝的第二首都(南京还是保留着首都的地位)。虽然名字改了,但北京的地位可是一点都没降。朱棣还在这儿建了紫禁城、天坛、地坛等一系列宏伟的建筑,让北京一下子成了全国最繁华、最气派的城市之一。

清朝的北京:继续当“京师”

到了清朝,北京的地位更是稳如泰山。清朝的皇帝们虽然是从东北来的满族人,但他们对北京的喜爱一点不比明朝皇帝少。顺治帝一进关就立马把北京定为首都,从此以后,北京就成了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的皇帝们还特别喜欢在北京搞建设,什么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之类的皇家园林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让北京的风景更加迷人。

不过,清朝的皇帝们也有点小烦恼——北京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尤其是紫禁城里头,虽然宫殿建得金碧辉煌,但保暖措施却不太给力。于是清朝的皇帝们就想了个办法:冬天的时候搬到承德避暑山庄去住。这样一来,既能躲开北京的寒冬腊月,又能享受一下承德的温泉和美景。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皇帝们冬天不在北京住,但北京的地位可一点都没受影响。毕竟这里是国家的中心嘛!

明清时期的北京:吃喝玩乐样样全

除了政治地位高之外,明清时期的北京还是个吃喝玩乐的好地方。明朝的时候就有各种小吃摊、茶馆、戏楼遍布大街小巷;到了清朝更是不得了——什么烤鸭、涮羊肉、糖葫芦之类的特色美食应有尽有;还有各种戏曲表演、杂技演出让老百姓们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连外国人来了都忍不住要夸一句:这地方真是个天堂啊!

而且明清时期的北京人还特别会享受生活——没事儿就去逛逛庙会、听听戏;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元宵节的时候全城都挂满了花灯;端午节的时候河边挤满了看龙舟比赛的人;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总之就是一句话:在明清时期的北京生活简直不要太爽!难怪那么多人都挤破头想往这儿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