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屠城:是家常便饭还是稀有事件?

说到古代屠城,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浮现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画面。确实,古代战争中屠城的事儿不少见,但要说“常见”,那还真得打个问号。毕竟,屠城这事儿吧,既费力又费时,还得承担巨大的道德和政治风险。你想想,打完仗不赶紧收拾战利品回家数钱,反而花时间去屠城,这得多闲得慌啊!

古代屠城常见吗 古代屠城士兵不反感吗

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不少著名的屠城事件。比如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屠杀秦军二十万降卒,再比如蒙古军队在西征时对花剌子模的屠城行为。这些事件让人感觉屠城似乎是古代战争的标配。但实际上,这些只是极端例子。大多数时候,将领们更愿意选择“招降纳叛”或者“秋毫无犯”来展示自己的仁义之师形象。毕竟,谁不想当个好名声的将军呢?

为什么古代会有屠城这种操作?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屠城这么麻烦,为什么古代还会有这种操作呢?其实原因挺多的。首先,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有时候为了震慑敌人或者报复对方的抵抗行为,屠城就成了一个选项。比如你打了半天仗才攻下一座城池,结果城里的人还死不投降,这时候你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怎么行?

其次,资源问题也是个关键因素。古代打仗可不是现代这样有后勤补给线支撑的。很多时候士兵们得靠抢掠来维持生活和士气。如果一座城市被攻破后不进行掠夺和屠杀的话可能会导致士兵们士气低落甚至哗变。所以有些将领会选择“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整座城市洗劫一空顺便解决掉潜在的反抗力量。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治因素了。有些时候统治者会下令对某些城市进行屠杀以示威严或者惩罚叛乱行为等等……总之各种理由都有可能成为发动一场大屠杀的借口……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代某些国家动不动就搞制裁或者军事行动的感觉?哈哈!

古代人怎么看屠城这件事儿?

说完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古人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儿的吧!其实古人对战争和杀戮的态度挺复杂的……一方面他们认为打仗就是要赢要消灭敌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重视仁义道德认为滥杀无辜是不对的……所以你会发现历史上很多名将都标榜自己“不嗜杀”、“爱民如子”之类的……虽然我们都知道他们肯定也干过不少缺德事儿但至少表面上得装装样子嘛!哈哈!

而且从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人对战争和死亡的态度变化……早期的《诗经》里就有很多描写战争残酷性的篇章;到了后来《史记》、《汉书》这些正史里也开始记录各种惨烈的战役和人物传记;再到唐宋时期诗歌小说里更是充满了对战乱年代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可以说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战争和死亡的态度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理性了……不像现在某些国家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搞得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们似的……哈哈!扯远了扯远了……总之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战争和死亡的态度变化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