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人祸,百姓逃难

明清时期,天灾人祸频发,百姓们的生活就像是在玩“跳楼机”,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等大佬带着小弟们四处打劫,搞得人心惶惶。清朝入关后,虽然建立了稳定的政权,但战争、瘟疫、饥荒还是时不时来凑热闹。比如1640年代的“小冰期”,天气冷得连北极熊都搬家了,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百姓们饿得连老鼠都不放过。这种情况下,不跑路难道等着饿死吗?

明清人口迁移的原因 明清人口迁移

政策推动,官方引导

明清两朝的皇帝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知道人口太多对国家来说是个大问题。于是乎,各种政策就像“限号出行”一样出台了。明朝的“移民实边”政策就是个典型例子,政府鼓励老百姓搬到边疆去开荒种地,美其名曰“建设祖国大西北”。清朝更狠,直接搞了个“湖广填四川”的大动作,把湖南、湖北的老百姓一股脑儿赶到四川去填坑。这些政策虽然有点像强迫搬家,但至少给了老百姓一条生路。

经济诱惑,发财梦引

除了天灾人祸和官方政策外,经济因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推手。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就像现在的股市一样波动剧烈。江南地区因为水路发达、商业繁荣成了“黄金地段”,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而像四川这样的地方因为战乱被掏空了家底儿后反而成了“价值洼地”——土地便宜、资源丰富、竞争少。于是乎大家纷纷抱着发财梦往这些地方跑。当然也有不少人是被忽悠过去的——听说某某地方遍地是金子结果去了才发现全是石头!不过不管怎样这种经济诱惑确实让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