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删书”大业

话说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不仅在打天下的时候勇猛无比,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是雷厉风行。他有一项特别的爱好,那就是——删书!没错,你没听错,就是删书。朱元璋觉得,书里面的内容太多太杂,有些东西看了让人心烦意乱,于是他决定亲自出马,对一本书进行大刀阔斧的删节。这本书就是《孟子》。

朱元璋曾下令对什么一书大加删节

《孟子》这本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里面充满了各种仁义道德的教诲,听起来挺正能量的。但朱元璋看了之后,心里却不是滋味。他觉得孟子这老头儿太爱管闲事了,动不动就讲什么“民贵君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之类的话。朱元璋心想:“我可是皇帝啊,怎么能让你这么教育我?”于是乎,他大笔一挥,把《孟子》里那些让他不爽的内容统统删掉。

删书的背后

朱元璋删《孟子》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他觉得孟子的思想太过于理想化,不符合他的统治需要。比如孟子说“民贵君轻”,这在朱元璋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他可是靠武力打下来的江山,怎么能容忍别人说老百姓比皇帝还重要?再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这在朱元璋看来也是不可接受的。他觉得臣子就是臣子,怎么能和皇帝平起平坐?

于是乎,朱元璋下令对《孟子》进行大规模的删节。他把那些他认为不利于统治的内容统统去掉,只留下一些他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这样一来,《孟子》就变成了一本“和谐版”的儒家经典。朱元璋还特意让人把删节后的《孟子》刻成石碑,立在国子监里供人学习。这样一来,大家就知道皇帝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

删书的影响

朱元璋对《孟子》的删节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支持他的做法,认为这样可以统一思想、巩固统治;也有人反对他的做法,认为这是对经典的亵渎、对文化的破坏。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的这一举动确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对学术界的影响。由于朱元璋的删节版《孟子》被立为官方教材多年流传下来导致后世学者在研究《孟子》时不得不面对两个版本:一个是原版的《孟子》一个是经过删节的《孟子》这就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不少麻烦也让人们对经典的理解产生了分歧其次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官方推崇的是经过删节的《孟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接受的都是被“和谐”过的儒家思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让人们对权力的敬畏和对道德的追求都发生了变化最后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由于官方对经典的修改和控制导致民间对经典的学习和传承也受到了限制这就让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压制总之朱元璋对《孟子》的删节虽然初衷是为了巩固统治但最终却给学术界、社会风气以及文化传承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参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