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什么不成功
师夷长技,学了个皮毛
咱们先聊聊“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事儿。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对吧?其实就是想学人家洋人的技术,然后反过来对付他们。想法挺好,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得多。清朝那会儿,咱们的老祖宗们看到洋人那些个蒸汽机、火炮啥的,眼睛都直了。心想:“这玩意儿厉害啊!咱也得整一个!”于是乎,各种学堂、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可问题是,学技术不是看个热闹就完事儿的。你得有基础啊!就像你想学钢琴,结果连五线谱都不认识,那不就是瞎折腾吗?清朝那时候,咱们的科技基础实在太薄弱了。洋人的技术是建立在几百年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咱们呢?还在手工磨豆腐呢!所以啊,学了个皮毛,顶多也就弄出几个不伦不类的“山寨货”,根本没法跟人家正版比。
制夷不成,反被夷制
再说说“制夷”这事儿。咱们学了人家的技术,本想着反过来对付他们,结果呢?反而被人家收拾得更惨了!为啥呢?因为技术这东西不是孤立存在的。你光学会了怎么造枪造炮,可人家还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先进的管理模式、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背后撑着呢!你一个人单打独斗,怎么可能打得过人家一个团队?
而且啊,洋人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到你学他们的技术,立马就知道你想干嘛了。于是乎,各种限制、封锁接踵而至。你想买他们的机器?不好意思,关键部件不卖给你;你想派人去留学?不好意思,核心技术不教你。这样一来二去,咱们学的那些技术就成了“半吊子”工程——看着像那么回事儿,实际上根本不顶用。
更搞笑的是,有些清朝官员还觉得自己挺厉害的。他们觉得只要学会了洋人的技术,就能把洋人赶出去。结果呢?反而是越学越依赖人家——机器坏了得找洋人修、零件没了得找洋人买、甚至连技术人员都得从洋人那儿请来当顾问。这不就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文化差异与制度障碍
最后咱们聊聊文化和制度的问题。其实啊,技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你光学会了怎么造东西还不够啊!还得知道怎么用、怎么管理、怎么创新才行!可清朝那时候的文化和制度跟现代工业文明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咱们的文化讲究的是“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制度上又是封建专制那一套;思维方式更是停留在农业社会的层面上……你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搞工业化?这不是开玩笑吗?!
举个例子吧:清朝那时候有个叫李鸿章的大臣(对对对就是那个签《马关条约》的)他倒是挺有眼光的——看到洋人的船坚炮利就想搞个“自强运动”(其实就是想搞工业化)可是呢?他搞来搞去也就弄出几个小作坊式的工厂——规模小、效率低、产品质量还差……为啥呢?因为他的思维方式还是停留在封建官僚的那一套上——工厂的管理模式跟衙门差不多:官老爷说了算、工人没啥自主权、创新更是想都别想……这样的工厂能搞出啥名堂来?!
再说了文化和制度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啊!你总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把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和制度框架全给推翻了吧?!所以啊“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事儿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因为它既没有考虑到技术的复杂性也没有考虑到文化和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唉说多了都是泪啊!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