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的“退避”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晋文公的国君,他可是个聪明人,就是有时候聪明过头了,容易把自己绕进去。有一天,晋文公决定去打仗,目标是楚国。楚国那边也不甘示弱,派了个叫子玉的大将迎战。两军对垒,气氛紧张得像是要炸锅的爆米花。

退避三舍的由来典故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晋文公心想:“我得想个办法让楚军知难而退,不然硬碰硬多没意思。”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来个“退避三舍”。这“三舍”可不是三个宿舍的意思,而是古代的一种距离单位,一舍大约是三十里。所以“退避三舍”就是往后退九十里。晋文公这一退,不仅让楚军懵了,连自己的士兵都开始怀疑:“咱们的老大是不是怕了?”

子玉的“自信”

楚军那边的大将子玉看到晋军突然撤退,心里那个得意啊:“哈哈,晋文公这是怕了我啊!我得赶紧追上去,趁他病要他命!”于是子玉带着大军紧追不舍。可他没想到的是,晋文公这一退可不是真的怕了,而是有计谋的。

晋文公带着军队一路撤退,撤到了一个地形险要的地方。这里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晋文公早就派人在这里设下了埋伏。等到楚军追到这个地方时,晋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楚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七零八落。子玉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晋文公这是在给我下套啊!”可惜为时已晚,楚军大败而归。

退避三舍的智慧

这场战役之后,“退避三舍”就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敌时采取的策略性撤退或让步。这可不是简单的逃跑或者认怂,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就像下棋一样,有时候你得先让一步棋子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晋文公的这一招不仅让他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还赢得了后人的称赞和学习这种策略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商业谈判中有时候适当的让步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再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反而能让关系更加和谐所以“退避三舍”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运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