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和”的那些事儿

说到“和”,咱们得先聊聊孔子。这位老先生可是个“和”的忠实粉丝,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和为贵”。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老师,您老说‘和’,那到底啥是‘和’啊?”孔子摸了摸胡子,笑眯眯地说:“你看啊,就像咱们吃饭,你爱吃辣的,我爱吃甜的,但咱们坐一块儿吃饭,不争不抢,这就是‘和’。”子路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和’就是大家一起吃火锅,谁也不抢最后一片牛肉!”孔子一听,差点没把胡子气歪了:“你这孩子,怎么就想着吃呢?”

古人与和有关的故事 关于“和”的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孔子还真是个讲究“和”的人。他不仅在吃饭上讲究和谐,连教育学生也讲究“因材施教”。比如子路这孩子性格火爆,孔子就经常劝他:“别动不动就发火嘛,要学会心平气和。”而另一个学生颜回呢,性格太温和了点儿,孔子又得提醒他:“你也别太软弱了啊,该硬的时候得硬起来!”这样一来二去,孔子的学生们都学会了在不同场合下保持适当的“和”度。

孟子与邻居的那些年

孟子也是个讲究“和”的主儿。有一次,孟子的邻居是个爱养鸡的农夫。这位农夫每天早上五点就开始喂鸡、赶鸡、抓鸡……总之就是各种鸡叫声此起彼伏。孟子本来想睡个懒觉的计划彻底泡汤了。换成一般人可能早就冲出去跟邻居理论了:“你这人怎么回事啊?还让不让人睡觉了?!”但孟子可不是一般人。他想了想,决定用“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孟子带着一篮子鸡蛋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大哥啊,我看您这么喜欢养鸡,我这儿有些鸡蛋送您养着玩儿呗!”邻居一看有免费的鸡蛋拿当然高兴坏了:“哎呀!太谢谢您了!我一定好好养着!”结果呢?这位邻居从此以后再也不那么早折腾他的鸡了——毕竟人家现在有了更多的鸡要照顾嘛!孟子就这样用一篮子鸡蛋换来了自己的清净生活。这事儿后来还被传为佳话呢!

庄子和鱼的快乐生活

庄子对“和”的理解可就更有意思了。有一次庄子和惠子在河边散步聊天(没错又是散步聊天)。惠子指着河里的鱼说:“你看这些鱼游得多欢快啊!它们一定很快乐吧?”庄子一听就笑了:“老惠啊老惠(估计是这么叫的)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呢?也许人家正在水里发愁呢!比如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渔夫抓走什么的……”惠子一听不服气了:“那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也许我比你更懂鱼呢!比如我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讨厌吃什么……(此处省略五百字关于鱼的饮食习惯)……总之我就是知道鱼快乐!你管得着吗?!”

两人就这么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其实主要是惠子在说)……最后庄子实在听不下去了只好投降认输(反正他也不在乎输赢)……不过通过这次争论我们至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是人和人之间要保持和谐;第二是人和鱼之间也要保持和谐——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在水里游得好好的突然被人抓去炖汤对吧?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叫做“天人合一”——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别太较真儿嘛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