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的“农夫梦”

话说樊迟这小子,有一天突然跑去找孔子,说:“老师,我想学种地!”孔子一听,差点没把胡子气歪了。你想想,孔子是什么人?那是当时最有学问的大咖,教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结果樊迟这小子不学怎么当官,不学怎么治理国家,居然想学种地!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孔子心里肯定在想:“我这教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你却想去种地,这不是拉低我的档次吗?”

樊迟请学稼的教育原则

不过孔子毕竟是圣人,虽然心里不爽,但还是耐着性子说:“种地这事儿啊,我可不擅长。你要是想学种地,不如去找个农民伯伯问问。”这话听起来挺客气的,但其实是在委婉地拒绝樊迟。孔子觉得,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应该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整天琢磨怎么种庄稼。

孔子的“教育观”

其实啊,孔子的教育原则很简单:教书育人嘛,得教那些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他可不是那种随便什么人都教的老师。你想啊,要是孔子整天教学生怎么种地、怎么织布、怎么做饭,那他还算什么圣人?他还怎么在学术界混?所以孔子觉得,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能够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培养那些能够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

当然了,孔子也不是完全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他只是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学者、一个未来的官员候选人(樊迟当时可是孔子的学生)应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怎么制定政策、怎么管理国家、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等等。至于具体的技术活儿嘛——比如种地、织布什么的——那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

教育的“实用主义”

说到这里啊,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教育的“实用主义”问题。什么叫实用主义呢?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要讲究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比如说吧——你学了数学之后能用来算账、学了物理之后能用来修电器、学了化学之后能用来做实验……这些都是很实用的技能对不对?但如果你学了半天数学最后只会做题不会算账、学了物理只会考试不会修电器……那这教育是不是有点儿失败呢?

回到樊迟请学稼这件事上来——如果樊迟真的去学种地了(当然他最后也没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棒的农民伯伯(毕竟有孔子的基因嘛)但他可能就没办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官员或者学者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啊——孔子的教育原则其实还是挺有道理的:教育要讲究方向性和目的性;要培养那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全面发展”或者“多元化发展”……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看法哈!大家听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