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的“自信”与“自负”

诸葛亮为何杀马谡?这事儿得从马谡的性格说起。马谡这哥们儿,脑袋瓜子聪明,读书多,理论一套一套的。可问题是,他有点太自信了,甚至可以说是自负。每次讨论军事策略,他总是滔滔不绝,仿佛天下没有他不懂的兵法。诸葛亮看在眼里,心里却有点犯嘀咕:这小子理论是不错,但实战经验几乎为零啊!

诸葛亮为何杀马谡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街亭之战的“纸上谈兵”

说到实战经验不足,街亭之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这地方可是战略要地,守住了就等于掐住了敌人的咽喉。可马谡呢?到了街亭后,他居然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非要在山上扎营。王平劝他说:“山下有水源,敌人要是断了我们的水路怎么办?”马谡却自信满满地说:“孙子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呢?敌人一来就断了水源,蜀军顿时乱成一锅粥。街亭失守,蜀军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无奈”与“决断”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知道马谡是个好苗子,但这次失败的影响太大了。蜀军士气低落不说,还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诸葛亮心里明白:如果不严惩马谡,以后谁还会听从命令?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次不杀鸡儆猴,那以后蜀军中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家伙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乎,诸葛亮含泪斩了马谡。虽然心里痛惜这个年轻才俊的才华和未来可能的贡献, 但他更明白军法无情, 必须以儆效尤. 这一刀下去, 既是对马谡个人错误的惩罚, 也是对全军将士的一次深刻警示. 从此以后, 蜀军中再也没人敢轻视实战经验的重要性了.